对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市发展建筑业的考察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12-03-27
发布人:
11月14日至18日,市建筑业协会会长、市住建局副局长邓晖带队,各区县住建局、部分企负责人,共20人,考察了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市等建筑业强市,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大型龙头建筑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当地建筑业基本概况,了解当地政府及建筑业主管部门扶持建筑企业发展的经验及相关政策;考察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资本运营、产业多元化战略、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以人为本加快发展的经验做法。现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一)南通市
1、南通市建筑业发展概况。南通市辖六县(市)三区,人口780万,2007年江苏省授予“建筑强市”称号。一是增速快,产值大。201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27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都在30%以上,位全国地级市第二名,江苏省第一名;建筑增加值710亿元,利税额达到176亿元。二是规模大,实力强。树立“大建筑”的发展理念,经营领域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房屋建筑向多元化结构转变,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建材、服装、宾馆餐饮、热电等等多元领域有了新的发展。2010年南通市拥有特级资质企业15家,一级资质企业103家,企业总数1600家;专业资质结构齐全,仅专业类一级42家;多元经营发展快,涉及,专业施工和多元经营产值占全市建筑经济总量达到30%以上。产值超过150亿元的有4家(即南通二建、三建、四建和苏中建集团),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超过50亿元的有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南通市建筑企业占14家,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中南通市占7家,南通建工、三建、六建集团进入全球国际最大承包商225强。三是市场格局实现了以国内部分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全方位市场的转变。从东北市场、新疆市场到京沪沿线省会大城市,南通建筑队伍施工总人数95万人,其中70万人在市外施工,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境外市场队伍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完成营业额11.5亿美元,劳务人员超过2万人。四是科技创新多,质量水平高。经济增长方式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注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建筑科技含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才,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0年承建高层建筑10650栋,其中超高层建筑1902栋;在全国范围的工程项目,南通市获得国家工程质量“鲁班奖”69项,省级优质工程不计其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精品工程中,由南通市承建10项工程。
2、南通市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的主要做法。(1)深化改革,构建体制机制优势。实施兼并重组,优化股权配置,形成股权合理流转、股东进退有序、活力强劲不衰的新体制和机制。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所有制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国有、集体经济向民营经济的转变,建筑业民营经济已占建筑经济总量的98%;二是扶持龙头企业,采取三种方式:联体重组型(即政府组织引导,联合体各成员企业向总公司注资扩股,壮大核心企业实力,同时基本稳定原联体企业建制和市场格局)、实体扩张型(即政府通过做好行政审批、银企合作、综合协调、指导引领,引导优势企业对外收购、兼并、重组,对内专业子公司扩股)、嫁接转型(即对有合作意向高资质、较强施工企业,由政府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进行合法嫁接重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管理方式创新。制定了全行业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逐步摒弃了乡镇管理、家族管理和师徒管理旧模式,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层和操作层分离的管理机制,并根据各企业特点,建立完善了诸如项目综合考核制、项目经理风险经营制、项目会计委派制、工程管理巡查制、信息化管理等,普遍推行经营管理年薪制、期权激励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2)立足二次创业,提升“南通铁军”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和思路。2007年市政府明确“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目标,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二次创业着力点,提出“三学”总体思路:即向省属大型企业学习人才聚集战略,增强占领高端市场能力,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向浙江等地民企学习先进经营模式,增强投融资能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向境外知名承包商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增强外向开拓能力,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二是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扶持实力强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并向上伸勘察、设计,下延安装、装饰,拉长产业链;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向道桥、水电、市政等国家投资重点领域发展;扶持有实力企业向房地产,投资第三产业发展。三是增强企业科技人才优势。政府优先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贴息补贴等,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期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5个,新增省级工法42项。政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引导企业每年引进大学生上1000人,培训各类人员3万多人。(3)优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2007年市政府专门就加快建筑业发展出台推进意见,提出七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一是培养优秀企业家群体。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15家特级企业主要负责人“南通建筑铁军领军人物”和“南通建筑业功勋企业家”,定期表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牌的“三创功臣”和“国际工程承包明星”,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先进工作者等方面优先推荐。二是拓展国内外市场。市政府在各地举办优势企业推介活动、召开恳谈会,搭设平台,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拓展新市场空间。三是健全劳务用工网络。有计划地在四川、安徽和苏北地区建立稳固劳动力基地,开展劳务合作;指导企业、培训学校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劳务队伍培训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稳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问题。四是构造建筑业联合舰队。通过组建建筑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形成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科技开发、人才聚集及多元发展等功能于一体,以资本和专业协作为纽带的大型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
3、南通四建公司情介绍。南通四建2000年10月改制为民营股份制,年产值7亿元。公司拥有30多个控股子公司,专业门类齐全,是国家特级总承包企业。公司下设上海、南京等20个驻外机构,2010年完成建筑总产值155亿元。南通四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做大靠房屋建筑,做强靠多元化经营,公司利润的一半来自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要与建筑行业有关联,在房屋建筑的上游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监理、设计等领域。在房屋建筑的下游开拓安装、装饰、包括电梯常年维护等领域。企业重视加强内部管理,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建筑业的特点是管理因素重于资本因素,在经理人市场未形成的情况下,十分重视项目经理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企业在责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实行投资者和管理者合二为一,实施股权流转,动态管理,业绩平平者退股,表现突出的配股,充分调动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在上海北京等地组建公司、就地吸收高水平管理人才。在收入分配上,提出培育多个百万富翁,增养几个千万富翁,认为该得到的都得到了的是人才,否则不是庸才就是贪才,经营亏损者立即撤职,公司项目经理年收入从几万到百万不等。南通建筑公司的成功得益于成功改制,得益于具有企业特色的股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得益于政府在市场开拓和税收上灵活实际的政策支持。
(二)扬州市
1、扬州市建筑业发展概况。扬州市辖三市二县一区,人口433万。扬州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10年扬州建筑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五名,江苏省第三名。一是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十一五”期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64亿元,2010年完成建筑产值1560亿元,年均增幅达28%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0.42%提升到2010年的16.28%;二是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市外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136亿元,市外施工人数超过40万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2.8%和71.4%。全市境外市场完成营业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先后跻身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工程质量誉满八方。建筑企业总数达到1069家,共荣获鲁班奖13项,国优16项,詹天佑奖3项,最高装饰奖6项,中国安装优质奖4项;荣获各类省级优质工程430多项。四是产业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亿元,成为仅次于工业的支柱产业,56万建筑大军走南闯北,上缴的税收和从外地带回来的经济收入达到86亿元。许多建筑企业涉足房地产、商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有效地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2、扬州市建筑业发展经验。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着力把建筑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建筑业企业的管理坚持引导、扶持和服务的原则,扬州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基本做法是: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扬州建筑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道。扬州有1000多家建筑企业,仅靠本地投资规模,要生存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走出去”战略步骤包括:一是紧紧立足上海市场,千方百计巩固壮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和不定期亲赴上海,大力推介扬州建筑业企业,协调处理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帮助企业承揽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湾的机会,抢占天津市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发展壮大东北市场,努力开拓中西部地区市场。目前扬州建筑业市场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三是突破境外市场。主要是看好非洲市场和东欧市场,逐步实现以劳务输出为主向工程承包过渡。
(2)加速提升企业结构调整水平。把结构调整做为建筑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长期任务,扬州市坚持“经营建筑”的理念,做好、做精、做深“结构调整”这篇文章。一是进一步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在建筑产业的上下延伸和横向拓展上做文章,尽快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促使有条件、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采取总包、分包,收购兼并、联营合作等形式转向市政、水利、电力、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建设等符合国家投资方面和投资重点的专业。二是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企业结构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扬州民营经济起步早,建筑企业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政府引导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依托房屋建筑优势向关联行业发展,向房地产领域拓展,实现“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之路。
(3)增强企业三大能力,做强做优建筑业。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队伍素质。重视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的培训教育,鼓励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二是增强企业管理能力。主要是强化项目经理的管理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加快扬州建筑业品牌影响力。主要是多创精品工程和树立企业诚实守信形象。
(4)为了进一步加快建筑业的发展,2007年扬州市出台了《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 ,可操作性强,对建筑企业支持力度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年召开一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四大班子参加高规格全市建筑业工作会;在设置驻外办事处负责协调外地建筑企业。
二、我市建筑业企业与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有关情况的对比
1、企业经营体制不同。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多数是较为成熟的股份制民营体制,而我市企业虽然大部分已改制,但改制不彻底,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私有经营或家族经营。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因涉及相关利益,尚未改制,或改制失败成为遗留问题,吃大锅饭,企业法人思想观念落后,管理能力差,技术水平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不同。企业股东与管理者分离,企业内部之间实行层层经济责任制,企业董事会只在投资、融资、高层人事聘用、业绩考核、企业经营机制方面发表意见,不介入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使得聘用的专业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特长,迅速将企业发展壮大,这是扬州、南通大部分企业的普遍做法,而我市一些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一身兼,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造成管理责任不明确,分工不清楚,企业效益地下,谈不上做大做强。
3、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不同。南通、扬州两市的企业在与项目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充分考虑项目部的利益,原则是公司挣小头,项目部挣大头,只有项目挣了钱,积极性调动起来,各项管理才能跟得上,企业的社会信誉才能大幅度提高。一些项目的管理者,自身拥有大量资本金,项目经理的资本可作为承包风险抵押和工程资金的补充,实现了责任和收益的统一互动,使经营机制更加灵活。而我市的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人才缺少,个人收入水平低,由于分配机制不灵活,激励机制不到位,造成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弱。
4、对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认可程度不同。南通、扬州两市的企业老总每每给我们介绍企业情况时,都不厌其烦地展示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社会公益、经营信誉所取得的荣誉,强调“信誉是企业存在的基石,信誉更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市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内不修素质,外不树形象,干一天算一天,挣一点花一点,出了问题找人说情,得过且过,企业最终原地踏步得不到发展。
5、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南通扬州两市民间建筑发展早,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快,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和个人资本积累相对达到较高水平。资本积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进行资本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资本合作获得收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我市企业规模偏少,原始积累少,项目经理和操作者无风险抵压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工程承揽,项目经营效益差,大部分企业维持现状,发展空间不大。
三、学习借鉴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步伐
1、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建筑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大推进建筑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在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快建立股权合理流转、股东进退有序的机制,优化股权配置,解决原有资本分布散、素质低、效益差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层和操作层分离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第一轮改制不彻底的企业要努力回头看,抓紧进行第二轮改制。二是推进管理方式创新。要学习借鉴南通、扬州等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成熟做法,适时提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的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要推动企业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把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成本和效益核算到项目,落实到项目。指导企业推广经营管理层年薪制、期权激励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千方百计做强龙头企业。市政府要扶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一级资质企业是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力量,而我市的一级资质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偏少,要鼓励中小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资质等级。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或收购、兼并困难企业实行资产重组,通过相互持股、转让股份、存量存股和增持股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真正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十二五”期间要力争新增10至15家一级资质企业;同时,市政府要全力支持成中、寅五等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晋升特级资质。
2、促进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我市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以房建为主体的建筑业市场空间愈来愈小,竞争的程度愈来愈激烈,要进一步加快实施结构调整的步伐,早一步调整,就可早一步赢得市场先机。鼓励企业突破单一房建为主体的建筑产业结构,拉长建筑产业链,实现差别化竞争,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对有条件、有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则着重向以下三个方向延伸:向高效产业延伸,把建筑业发展的中心向机电安装、钢结构、环保、园林古建、装饰装璜、防腐工程等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转型,着力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向基础设施产业延伸,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强与交通、电力、铁路等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使建筑企业参与到道桥建设、隧道建设、市政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向房产开发等三产延伸,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与建筑业关联度较高的勘探、房地产、建材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形成有扬州建筑业自身特色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
3、实施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积蓄能量。一是加大科技。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牵线搭桥,推进产学研联合。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对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等活动,市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贴息补助,支持企业购置大型设备。二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据考察,南通、扬州等市建筑企业每年都要大量引进建筑类大学生,并实行师徒结队进行培养,充实到施工一线。要鼓励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继续加大培养引进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的技术骨干、项目经理人才的力度,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好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夯实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智力支撑。要协调有关方面出台政策,在人才户口登记、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组织具有发展前途的管理人才进入高校深造,给予资金补助。要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企业经营者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建筑强市的管理经验,要求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企业信誉和效益不高的企业领导人,尽快培养有文化,懂管理的接班人,限期接班。三是对建筑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用工难”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动力基地,指导帮助企业对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先培训、后上岗。”同时,积极稳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对争创国优、省优的工程项目进行重奖,从物质和荣誉方面,鼓励企业创优夺标。加大宣传力度,推介我市建筑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竞争,承揽更多的工程项目,要为具有创新内容的科研和管理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建筑业的支柱地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象抓工业、抓服务业、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建筑业的发展,认真研究解决建筑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建筑业发展鼓劲撑腰。市、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外地新兴市场考察,帮助企业宣传、推介。二是突出服务协调。各级政府要学习借鉴南通、扬州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新的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建筑业的扶持力度。发改、城建、财政、工商、科技、人社等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对省、市已出台的各种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外经外贸、人才引进培训等优惠政策,要指导帮助建筑企业用活用足。要积极争取将建筑业企业纳入增值税改革试点,避免重复征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相关部门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强化对市场开拓的指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利用自身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多、信息广泛,以及和兄弟省市合作的已有渠道,大力推介我市建筑企业。通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市外联络基地,帮助企业开展市外施工业务。建筑施工企业要抛弃本土意识,克服畏难情绪,鼓励优秀管理者外出施工,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励机制、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要使外出人员放的开、扎下根、创市场、树信誉,做好工程项目,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四是完善奖励考评。要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建筑业发展纳入对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进行考核,并适当增加建筑业在考评指标中的分值比重。要提高对创成鲁班奖或国优工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奖励标准;对资质升级的建筑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施工企业,要予以重点支持,助其不断发展壮大。
一、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一)南通市
1、南通市建筑业发展概况。南通市辖六县(市)三区,人口780万,2007年江苏省授予“建筑强市”称号。一是增速快,产值大。201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27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都在30%以上,位全国地级市第二名,江苏省第一名;建筑增加值710亿元,利税额达到176亿元。二是规模大,实力强。树立“大建筑”的发展理念,经营领域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房屋建筑向多元化结构转变,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建材、服装、宾馆餐饮、热电等等多元领域有了新的发展。2010年南通市拥有特级资质企业15家,一级资质企业103家,企业总数1600家;专业资质结构齐全,仅专业类一级42家;多元经营发展快,涉及,专业施工和多元经营产值占全市建筑经济总量达到30%以上。产值超过150亿元的有4家(即南通二建、三建、四建和苏中建集团),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超过50亿元的有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南通市建筑企业占14家,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中南通市占7家,南通建工、三建、六建集团进入全球国际最大承包商225强。三是市场格局实现了以国内部分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全方位市场的转变。从东北市场、新疆市场到京沪沿线省会大城市,南通建筑队伍施工总人数95万人,其中70万人在市外施工,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境外市场队伍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完成营业额11.5亿美元,劳务人员超过2万人。四是科技创新多,质量水平高。经济增长方式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注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建筑科技含量,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才,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2010年承建高层建筑10650栋,其中超高层建筑1902栋;在全国范围的工程项目,南通市获得国家工程质量“鲁班奖”69项,省级优质工程不计其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精品工程中,由南通市承建10项工程。
2、南通市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的主要做法。(1)深化改革,构建体制机制优势。实施兼并重组,优化股权配置,形成股权合理流转、股东进退有序、活力强劲不衰的新体制和机制。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所有制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国有、集体经济向民营经济的转变,建筑业民营经济已占建筑经济总量的98%;二是扶持龙头企业,采取三种方式:联体重组型(即政府组织引导,联合体各成员企业向总公司注资扩股,壮大核心企业实力,同时基本稳定原联体企业建制和市场格局)、实体扩张型(即政府通过做好行政审批、银企合作、综合协调、指导引领,引导优势企业对外收购、兼并、重组,对内专业子公司扩股)、嫁接转型(即对有合作意向高资质、较强施工企业,由政府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进行合法嫁接重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管理方式创新。制定了全行业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逐步摒弃了乡镇管理、家族管理和师徒管理旧模式,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层和操作层分离的管理机制,并根据各企业特点,建立完善了诸如项目综合考核制、项目经理风险经营制、项目会计委派制、工程管理巡查制、信息化管理等,普遍推行经营管理年薪制、期权激励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2)立足二次创业,提升“南通铁军”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和思路。2007年市政府明确“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目标,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二次创业着力点,提出“三学”总体思路:即向省属大型企业学习人才聚集战略,增强占领高端市场能力,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向浙江等地民企学习先进经营模式,增强投融资能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向境外知名承包商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增强外向开拓能力,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二是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扶持实力强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并向上伸勘察、设计,下延安装、装饰,拉长产业链;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向道桥、水电、市政等国家投资重点领域发展;扶持有实力企业向房地产,投资第三产业发展。三是增强企业科技人才优势。政府优先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贴息补贴等,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期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5个,新增省级工法42项。政府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引导企业每年引进大学生上1000人,培训各类人员3万多人。(3)优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2007年市政府专门就加快建筑业发展出台推进意见,提出七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一是培养优秀企业家群体。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15家特级企业主要负责人“南通建筑铁军领军人物”和“南通建筑业功勋企业家”,定期表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牌的“三创功臣”和“国际工程承包明星”,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先进工作者等方面优先推荐。二是拓展国内外市场。市政府在各地举办优势企业推介活动、召开恳谈会,搭设平台,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拓展新市场空间。三是健全劳务用工网络。有计划地在四川、安徽和苏北地区建立稳固劳动力基地,开展劳务合作;指导企业、培训学校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劳务队伍培训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稳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问题。四是构造建筑业联合舰队。通过组建建筑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形成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科技开发、人才聚集及多元发展等功能于一体,以资本和专业协作为纽带的大型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
3、南通四建公司情介绍。南通四建2000年10月改制为民营股份制,年产值7亿元。公司拥有30多个控股子公司,专业门类齐全,是国家特级总承包企业。公司下设上海、南京等20个驻外机构,2010年完成建筑总产值155亿元。南通四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做大靠房屋建筑,做强靠多元化经营,公司利润的一半来自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要与建筑行业有关联,在房屋建筑的上游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监理、设计等领域。在房屋建筑的下游开拓安装、装饰、包括电梯常年维护等领域。企业重视加强内部管理,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建筑业的特点是管理因素重于资本因素,在经理人市场未形成的情况下,十分重视项目经理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企业在责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实行投资者和管理者合二为一,实施股权流转,动态管理,业绩平平者退股,表现突出的配股,充分调动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在上海北京等地组建公司、就地吸收高水平管理人才。在收入分配上,提出培育多个百万富翁,增养几个千万富翁,认为该得到的都得到了的是人才,否则不是庸才就是贪才,经营亏损者立即撤职,公司项目经理年收入从几万到百万不等。南通建筑公司的成功得益于成功改制,得益于具有企业特色的股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得益于政府在市场开拓和税收上灵活实际的政策支持。
(二)扬州市
1、扬州市建筑业发展概况。扬州市辖三市二县一区,人口433万。扬州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10年扬州建筑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五名,江苏省第三名。一是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十一五”期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64亿元,2010年完成建筑产值1560亿元,年均增幅达28%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0.42%提升到2010年的16.28%;二是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市外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136亿元,市外施工人数超过40万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2.8%和71.4%。全市境外市场完成营业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先后跻身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工程质量誉满八方。建筑企业总数达到1069家,共荣获鲁班奖13项,国优16项,詹天佑奖3项,最高装饰奖6项,中国安装优质奖4项;荣获各类省级优质工程430多项。四是产业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亿元,成为仅次于工业的支柱产业,56万建筑大军走南闯北,上缴的税收和从外地带回来的经济收入达到86亿元。许多建筑企业涉足房地产、商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有效地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2、扬州市建筑业发展经验。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着力把建筑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建筑业企业的管理坚持引导、扶持和服务的原则,扬州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基本做法是: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扬州建筑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道。扬州有1000多家建筑企业,仅靠本地投资规模,要生存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走出去”战略步骤包括:一是紧紧立足上海市场,千方百计巩固壮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和不定期亲赴上海,大力推介扬州建筑业企业,协调处理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帮助企业承揽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湾的机会,抢占天津市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发展壮大东北市场,努力开拓中西部地区市场。目前扬州建筑业市场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三是突破境外市场。主要是看好非洲市场和东欧市场,逐步实现以劳务输出为主向工程承包过渡。
(2)加速提升企业结构调整水平。把结构调整做为建筑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长期任务,扬州市坚持“经营建筑”的理念,做好、做精、做深“结构调整”这篇文章。一是进一步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在建筑产业的上下延伸和横向拓展上做文章,尽快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促使有条件、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采取总包、分包,收购兼并、联营合作等形式转向市政、水利、电力、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建设等符合国家投资方面和投资重点的专业。二是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企业结构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扬州民营经济起步早,建筑企业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政府引导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依托房屋建筑优势向关联行业发展,向房地产领域拓展,实现“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之路。
(3)增强企业三大能力,做强做优建筑业。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队伍素质。重视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的培训教育,鼓励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二是增强企业管理能力。主要是强化项目经理的管理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加快扬州建筑业品牌影响力。主要是多创精品工程和树立企业诚实守信形象。
(4)为了进一步加快建筑业的发展,2007年扬州市出台了《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 ,可操作性强,对建筑企业支持力度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年召开一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四大班子参加高规格全市建筑业工作会;在设置驻外办事处负责协调外地建筑企业。
二、我市建筑业企业与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有关情况的对比
1、企业经营体制不同。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多数是较为成熟的股份制民营体制,而我市企业虽然大部分已改制,但改制不彻底,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私有经营或家族经营。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因涉及相关利益,尚未改制,或改制失败成为遗留问题,吃大锅饭,企业法人思想观念落后,管理能力差,技术水平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不同。企业股东与管理者分离,企业内部之间实行层层经济责任制,企业董事会只在投资、融资、高层人事聘用、业绩考核、企业经营机制方面发表意见,不介入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使得聘用的专业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特长,迅速将企业发展壮大,这是扬州、南通大部分企业的普遍做法,而我市一些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一身兼,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造成管理责任不明确,分工不清楚,企业效益地下,谈不上做大做强。
3、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不同。南通、扬州两市的企业在与项目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充分考虑项目部的利益,原则是公司挣小头,项目部挣大头,只有项目挣了钱,积极性调动起来,各项管理才能跟得上,企业的社会信誉才能大幅度提高。一些项目的管理者,自身拥有大量资本金,项目经理的资本可作为承包风险抵押和工程资金的补充,实现了责任和收益的统一互动,使经营机制更加灵活。而我市的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人才缺少,个人收入水平低,由于分配机制不灵活,激励机制不到位,造成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弱。
4、对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认可程度不同。南通、扬州两市的企业老总每每给我们介绍企业情况时,都不厌其烦地展示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社会公益、经营信誉所取得的荣誉,强调“信誉是企业存在的基石,信誉更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市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内不修素质,外不树形象,干一天算一天,挣一点花一点,出了问题找人说情,得过且过,企业最终原地踏步得不到发展。
5、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南通扬州两市民间建筑发展早,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快,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和个人资本积累相对达到较高水平。资本积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进行资本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资本合作获得收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我市企业规模偏少,原始积累少,项目经理和操作者无风险抵压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工程承揽,项目经营效益差,大部分企业维持现状,发展空间不大。
三、学习借鉴南通、扬州两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步伐
1、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建筑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大推进建筑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在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快建立股权合理流转、股东进退有序的机制,优化股权配置,解决原有资本分布散、素质低、效益差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层和操作层分离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第一轮改制不彻底的企业要努力回头看,抓紧进行第二轮改制。二是推进管理方式创新。要学习借鉴南通、扬州等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成熟做法,适时提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的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要推动企业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把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成本和效益核算到项目,落实到项目。指导企业推广经营管理层年薪制、期权激励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千方百计做强龙头企业。市政府要扶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一级资质企业是建筑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力量,而我市的一级资质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偏少,要鼓励中小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资质等级。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或收购、兼并困难企业实行资产重组,通过相互持股、转让股份、存量存股和增持股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真正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十二五”期间要力争新增10至15家一级资质企业;同时,市政府要全力支持成中、寅五等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晋升特级资质。
2、促进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我市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以房建为主体的建筑业市场空间愈来愈小,竞争的程度愈来愈激烈,要进一步加快实施结构调整的步伐,早一步调整,就可早一步赢得市场先机。鼓励企业突破单一房建为主体的建筑产业结构,拉长建筑产业链,实现差别化竞争,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对有条件、有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则着重向以下三个方向延伸:向高效产业延伸,把建筑业发展的中心向机电安装、钢结构、环保、园林古建、装饰装璜、防腐工程等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转型,着力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向基础设施产业延伸,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强与交通、电力、铁路等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使建筑企业参与到道桥建设、隧道建设、市政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向房产开发等三产延伸,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与建筑业关联度较高的勘探、房地产、建材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形成有扬州建筑业自身特色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
3、实施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积蓄能量。一是加大科技。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牵线搭桥,推进产学研联合。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对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等活动,市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贴息补助,支持企业购置大型设备。二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据考察,南通、扬州等市建筑企业每年都要大量引进建筑类大学生,并实行师徒结队进行培养,充实到施工一线。要鼓励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继续加大培养引进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的技术骨干、项目经理人才的力度,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好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夯实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智力支撑。要协调有关方面出台政策,在人才户口登记、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组织具有发展前途的管理人才进入高校深造,给予资金补助。要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企业经营者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建筑强市的管理经验,要求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企业信誉和效益不高的企业领导人,尽快培养有文化,懂管理的接班人,限期接班。三是对建筑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用工难”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动力基地,指导帮助企业对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先培训、后上岗。”同时,积极稳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对争创国优、省优的工程项目进行重奖,从物质和荣誉方面,鼓励企业创优夺标。加大宣传力度,推介我市建筑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竞争,承揽更多的工程项目,要为具有创新内容的科研和管理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建筑业的支柱地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象抓工业、抓服务业、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建筑业的发展,认真研究解决建筑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建筑业发展鼓劲撑腰。市、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外地新兴市场考察,帮助企业宣传、推介。二是突出服务协调。各级政府要学习借鉴南通、扬州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新的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建筑业的扶持力度。发改、城建、财政、工商、科技、人社等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对省、市已出台的各种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外经外贸、人才引进培训等优惠政策,要指导帮助建筑企业用活用足。要积极争取将建筑业企业纳入增值税改革试点,避免重复征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相关部门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强化对市场开拓的指导。行业主管部门要利用自身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多、信息广泛,以及和兄弟省市合作的已有渠道,大力推介我市建筑企业。通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市外联络基地,帮助企业开展市外施工业务。建筑施工企业要抛弃本土意识,克服畏难情绪,鼓励优秀管理者外出施工,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励机制、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要使外出人员放的开、扎下根、创市场、树信誉,做好工程项目,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四是完善奖励考评。要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建筑业发展纳入对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进行考核,并适当增加建筑业在考评指标中的分值比重。要提高对创成鲁班奖或国优工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奖励标准;对资质升级的建筑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施工企业,要予以重点支持,助其不断发展壮大。
会员风采
MEMBER WONDERFUL
>>更多